● 宏观经济
中国首次发布国家级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近日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制的《全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实施,这也是首次编制国家级、综合性的市政基础设施规划。《规划》提出了“十三五”时期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发展目标、规划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以整体推动市政基础设施的增量提效,系统解决交通拥堵、马路拉链、城市看海、垃圾围城等各类“城市病”。
规划明确“十三五”时期的12项任务,分别为:加强道路交通系统建设,提高交通综合承载能力;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促进居民出行高效便捷;有序开展综合管廊建设,解决“马路拉链”问题;构建供水安全多级屏障,全流程保障饮用水安全;全面整治城市黑臭水体,强化水污染全过程控制;建立排水防涝工程体系,破解“城市看海”难题;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现城市建设模式转型;优化供气供热系统建设,提高设施安全保障水平;完善垃圾收运处理体系,提升垃圾资源利用水平;促进园林绿地增量提质,营造城乡绿色宜居空间;全面实施城市生态修复,重塑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推进市政设施智慧建设,提高安全运行管理水平。
治理“马路拉链”:城市新区新建道路必须同步建地下综合管廊
《规划》提出,全面改造使用年限超过50年、材质落后、 漏损严重、 瓶颈管段的供水管网,因地制宜推进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和建设,对暂不具备分流改造条件的,要建设截流干管,适当加大截流倍数,对存在事故隐患的供热、 燃气、 电力、 通信等地下管线进行维修、 更换和升级改造。推进老旧小区水电气热及二次供水设施的改造,打通市政基础设施的“最后一公里”。
在城市新区、各类园区和成品开发区域,新建道路必须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老城区也要因地制宜推动综合管廊建设,同时,规划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的区域,所有管线必须入廊。
在交通流量较大、地下管线密集的城市道路、城市道路、轨道交通、地下综合体等地段,城市高强度开发区、重要公共空间、主要道路交叉口、道路与铁路或河流的交叉处,以及道路宽度难以单独敷设多种管线的路段,优先建设地下综合管廊。
破解“城市看海”:特大城市防涝能力达到50年一遇以上
为加快对城市易涝点的整治,使经整治的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易涝点防涝能力达到50年一遇以上,大城市达到30年一遇以上,中小城市达到20年一遇以上。
在城市易涝点汇水区范围内,建设雨水滞渗、收集利用等削峰调蓄设施,增加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植草沟,对道路、停车场和广场进行透水性改造,将区域内屋顶以及其他不透水表明上的雨水就近引入,通过雨水滞、蓄实现源头减排。对城市易涝点的排水防涝泵站进行升级改造或增设机排能力,充分利用绿地、广场、立交桥区空间建设雨水调蓄设施,配套建设雨水泵站自动控制系统和遥测遥控及预警预报系统。
同时,结合自然地形地貌、城市内河、次干道路、大型排水明渠干沟建设,建设雨洪行泄通道。根据应急预案,按需储备应急抢险移动泵车、发电机等设备设施,建设暴雨内涝监测体系,提高内涝预报预警能力。
推进海绵城市:屋顶绿化调蓄、道路使用透水铺装
海绵城市的建设也将是“十三五”时期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规划》提出,将推广海绵型建筑与小区,因地制宜采取屋顶绿化、雨水调蓄与收集利用、微地形等措施,提高建筑与小区的雨水积存和蓄滞能力。
还要推进海绵型道路与广场的建设,改变雨水快排、直排的传统做法,在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停车场、广场等扩大使用透水铺装,推行道路与广场雨水的收集、净化和利用,减轻对市政排水系统的压力。
海绵型公园和绿地也将被推广,通过建设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人工湿地等措施,增强公园和绿地系统的城市海绵体功能,消纳自身雨水,并未蓄滞周边区域雨水提供空间。
● 政策及动态
近期宏观政策摘要及社会经济动态
◆交通运输部会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日制定的《关于促进汽车租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该“国家版”顶层设计明确夯实安全管理基础、鼓励分时租赁发展、提升服务能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等四大任务,回应诸多社会关切热点,比如实名制租车、私家车参与合规运营等。
◆2017年1-5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2159家,同比增长11.9%;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410.8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0.7%。
◆2017年1-5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37595亿元,同比名义增长8.8%,增速比1-4月份回落0.5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25423亿元,增长10.0%,增速回落0.6个百分点。住宅投资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为67.6%。
◆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聚焦降费,从今年7月1日起,将建筑领域工程质量保证金预留比例上限由5%降至3%;清理能源领域政府非税收入电价附加,取消其中的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将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和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征收标准降低25%;暂免征银行业和保险业监管费。
◆经过连续四年评估之后,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公司(MSCI)20日宣布,从2018年6月开始将中国A股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和全球基准指数。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海洋局联合发布《“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以下简称《设想》)。《设想》提出要重点建设三条蓝色经济通道:以中国沿海经济带为支撑,连接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经南海向西进入印度洋,衔接中巴、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共同建设中国—印度洋—非洲—地中海蓝色经济通道;经南海向南进入太平洋,共建中国—大洋洲—南太平洋蓝色经济通道;积极推动共建经北冰洋连接欧洲的蓝色经济通道。
◆近期,中国开始修改与沙特阿拉伯之间的原油贸易协议条款。其中,中国正在考虑拿出一项在与沙特阿拉伯原油贸易中以人民币支付的方案。分析师认为,这个人民币国际化方案会对美元在国际货币市场中的强势地位产生直接威胁。据美国著名新闻网站dailyreckoning刊发的分析师Byron King评论认为,如果中国与沙特阿拉伯之间建成人民币换美元的贸易系统,这将意味着石油美元的国际格局将进一步被削弱。从1974年以来,石油以美元结算的系统就统治了整个全球金融系统。
◆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会议近日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正式接纳印度和巴基斯坦为组织成员国。这是上合组织2001年成立以来首次扩员。
◆海关总署近日发布数据显示,5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2.35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18.3%。其中,出口1.32万亿元,增长15.5%;进口1.03万亿元,增长22.1%;贸易顺差2816亿元,收窄3.4%。与4月份数据相比,进出口增速均有所反弹。前5个月,欧盟依然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欧贸易总值1.6万亿元,增长16.1%,占我外贸总值的14.8%。美国紧随其后,为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东盟、日本分列三四位。
◆环境保护部近日公布的《中国机动车环境管理年报(2017)》显示,2016年,全国机动车排放污染物初步核算为4472.5万吨,比2015年削减1.3%。年报显示,2016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到2.95亿辆,机动车污染已成为我国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是造成细颗粒物、光化学烟雾污染的重要原因,机动车污染防治的紧迫性日益凸显。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制定和实施老年人照顾服务项目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提出20项老年人照顾服务的重点任务,包括全面建立针对经济困难高龄和失能老年人的补贴制度,发展居家养老服务,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自愿随子女迁移户口,推进老年宜居社区建设,支持城市公共交通为老年人提供优惠和便利,每年为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免费提供包括体检在内的健康管理服务,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鼓励相关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面向老年人开设护理课程或开展专项技能培训,制定家庭养老支持政策,老年教育资源向老年人公平有序开放,支持老年人开展文体娱乐活动等内容,涵盖了老年人医、食、住、用、行、娱等民生的各个方面。
◆根据我国针对增值税发票的有关规定,从今年7月1日开始,购买方为企业的,在索取增值税普通发票时,应向销售方提供纳税人识别号或统一社会信用代码。销售方为其开具增值税普通发票时,也应在“购买方纳税人识别号”栏填写购买方的纳税人识别号或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近日在南海神狐海域“蓝鲸一号”钻井平台宣布: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这是一个历史性突破!中央发来贺电!这次试采成功是我国首次、也是世界第一次成功实现资源量全球占比90%以上、开发难度最大的泥质粉砂型天然气水合物安全可控开采,为实现天然气水合物商业性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储备,积累了宝贵经验。可燃冰储量巨大,据估计可燃冰中所含有机碳的总资源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总量的两倍,被国际公认为石油、天然气的替代能源,是世界重要的战略资源,对我国能源安全及经济发展也意义重大。中国可燃冰资源储存量约相当于1000亿吨石油,其中南海海域是我国可燃冰的主要分布区,有近800亿吨储量,突破海域可燃冰钻采技术意义更为重大。
◆环保部日前正式印发实施《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排名技术规定(试行)》,这意味着水环境质量排行榜将在不久的将来跟公众见面。环保部将对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水环境质量、变化情况每年进行4次排名,即第一季度、上半年、1—9月及全年,分别于4月、7月、10月及次年1月公布地表水环境质量较好、较差的10个城市及水质改善、恶化程度相对较大的10个城市名单。
◆根据近日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修订草案)》,我国拟将强化监督、管理机制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修订草案进一步明确了中小企业促进工作的管理体制:国务院制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政策,建立中小企业促进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全国中小企业促进工作;国务院负责中小企业促进工作综合管理的部门实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政策,对中小企业促进工作进行宏观指导、综合协调和监督检查。
◆国家税务总局近日发布了《关于简化税务行政许可事项办理程序的公告》,对当前税务行政许可事项办理程序进行了简并优化,推出能够为行政许可相对人带来实际便利的5方面措施,自7月1日起施行。
◆近日,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将在京沪高铁正式双向首发。大量采用中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国铁路总公司企业标准等技术标准,是“复兴号”最突出的特点。在254项重要标准中,中国标准占84%。此外,“复兴号”整体设计以及车体、转向架、牵引、制动、网络等关键技术都是中国自主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日前,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联合共享汽车企业发布了《中国一线城市共享汽车出行分析报告》。目前北京每辆共享汽车平均每天的使用频次达到了5.1次,平均每次行驶距离为20公里,是普通私家车的4倍以上;每日订单集中在工作日18时和21时。
◆陕西省商务厅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全省新设外商投资企业74家;外贸进出口总值980.78亿元。目前,省商务厅已设立驻泰国、美国内布拉斯加州、韩国等12家驻境外商务代表处,在陕西投资促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从省教育厅获悉,为规范报考,国家教育部6月15日公布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截至2017年5月31日,全国高等学校共2914所,其中陕西共有108所高校,其中普通高等学校93所(含独立学院12所),成人高等学校15所(其中西安外贸职工大学已合并入陕西职业技术学院)。
◆从陕西省教育厅获悉,陕西 “十三五”期间,省财政安排12亿元对部属高校的“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进行专项支持。
◆近日,“2017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结果发布。本次评估数据显示,92个有效评估品牌的总价值为1368.05亿元,平均品牌价值为14.87亿元。品牌价值最高的是普洱茶,达到60亿元。我省汉中仙毫品牌价值20.77亿元,排名第17位。茶产业是陕西区域特色产业,是农业五大主导产业之一。经过多年努力,截至2016年,全省茶园面积已达231.7万亩,茶叶产量10.1万吨,茶叶产值137亿元。
◆陕西省食品药品安全办、编办、财政厅、人社厅、工商局、质监局、食药监管局等七部门日前联合印发通知,明确要求加强统一权威食药安全监管机构、加快检测机构和资源整合、加大责任考核等力度。
◆陕西省卫计委发布关于做好2017年全省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新农合)制度建设工作的通知,全面取消农村贫困人口各级医疗机构住院押金。大型医疗仪器设备检查检验费用先由患者自付30%。
◆从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获悉,为了扶持贫困劳动力自主创业,陕西省将贫困劳动力的一次性创业补贴提高至3000元,并重点提供后续跟踪服务。
◆陕西省政府近日出台《推动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实施方案》。我省将以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的人口、在城镇就业居住1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以及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到2020年,力争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
◆西部产权交易所知识产权交易运营平台近日启动,平台是陕西金控集团完善金融市场结构,服务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效举措。旨在为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投资、担保业务提供“一站式、集成化”服务,发现、评估、转化知识产权,打造知识产权投融资全服务链条,以期高效地帮助企业发现专利价值,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
◆2017年全市安排重点项目304个,总投资5522.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654.7亿元,截止5月底,共完成投资301.1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46.0%。其中42个建成项目完成投资80.5亿元,占年度计划的59.4%;101个续建项目完成投资194.8亿元,占年度计划的43.5%;62个新建项目已开工57个,开工率92%,完成投资25.8亿元,占年度计划的36.2%。
◆2017丝博会暨第21届西洽会上,汉台区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先后与陕西水利坊置业有限公司、陕西煤业建设集团等8家企业举行签约仪式,总投资额为146.6亿元,主要涉及现代农业、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三大产业。
◆日前,汉中市环境保护局向勉县凯迪绿色能源开发有限公司颁发了全市首张国家统一编码的排污许可证,这是汉中实施排污制度改革措施之一,也是企业持证排污、按证排污,环保部门依证工作的正式启动,标志着“史上最严”排污准入正式实施。
● 经济评论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
近年来,我国营商环境有很大改善,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中国营商便利度近3年在全球排名跃升18位,其中开办企业便利度大幅上升31位。但正如李克强总理说的:“大家必须清醒看到,如果横向比较,我国营商环境排名不仅落后于发达经济体,也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
技术、劳动力、土地等传统要素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常人不难理解,为什么说营商环境也是生产力呢?笔者认为,“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是最新的现代经济学理念,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营商环境也是种资源要素,并且相当稀缺、不可替代。由于“不可替代”,所以只有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来释放制度生产力,从而提升整体生产率,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近两年来,政府致力于为企业“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成效卓著。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来看,“营商环境”是由一系列社会制度构成的,影响企业活动的社会要素、经济要素、政治要素和法律要素等方面,几乎全部涉及制度性交易成本。其实,经济要素也不是单纯的经济概念,同样涉及制度性交易成本,例如经济要素的配置效率、经济合同的法律保障、经济活动中的产权制度等,都是制度性交易成本范畴。也就是说,“营商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着企业运行的“摩擦力”大小。
著名的“莱索托实验”令人警醒,即比较依法注册一家新的小型成衣厂所需要的程序和时间,要求不到万不得已不能行贿或利用关系。结果显示,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仅仅花两个小时就完成了,而在秘鲁则要289天,所需时间是佛罗里达州的数千倍。这个社会实验告诉我们,合理的“营商环境”能显著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制度作为一种“游戏规则”,在现代经济中被视为一种十分关键的稀缺要素。以往,在人们的认知中,资金、劳动力、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短缺会制约社会生产力,但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表明,制度短缺或制度供给滞后同样会制约经济发展。而且,在实际经济活动中,资金、土地、劳动力等传统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可代替关系,比如资金短缺可以由劳动力替代,劳动力短缺可以用机器设备替代,技术进步也能突破劳动力、土地短缺的制约。但制度却具有“资产专用性”,很难由其他要素替代。
更为重要的是,土地、劳动力、资金等传统生产要素,只有在制度的协同下才能发挥最大生产力。一个国家的经济并不是生产要素的简单叠加,土地、劳动力、技术、资本这些要素有了制度才能发挥功能。我国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就是一个鲜活的证明,在土地、劳动力、资金同样的情况下,经过改革将制度进行优化,释放出令世人刮目相看的生产力。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营商环境直接关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为让这一全新理念深入人心,形成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要奋力推进“放管服”改革,更好地为经济发展加油助力。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盘和林)
● 城市建设
日本公园“绿地”概念的实践与启示
东京作为国际大都市,集中了日本四分之一的人口,而且还有来自地方的民众源源不断流入,却始终把保有绿色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公共资源极度 紧张的情况下,东京始终坚持“绿地是城市活力之源”的信念,利用各种城市缝隙建起各种公园,最大限度为民众补充“活力”。
“绿地覆盖率”是指某个地区内绿地占总面积的比例,是衡量城市绿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日本人认为,“绿地覆盖率”就是人能够享受自然的机率。日本的“绿地覆盖率”为66%,仅次于芬兰、瑞典,名列世界第三。在寸土寸金的东京,人均绿地面积也达到了3.01平方米。即使是这样,很多东京人还是不满意。他们认为,东京应该成为“花园城市”。
东京虽然与中国的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悠久历史没法比,但也是个有故事的地方。在德川幕府统治的江户时代,由于人口流动性不高,江户(现在的东京)民众的房子都非常自然。上层人士的院子里往往有各种剪裁精美的盆栽,下层民众则干脆弄上一块菜地。直到19世纪中叶,日本大踏步向近代化迈进,各地老百姓纷纷“上京”,房子开始越住越挤,绿色也越来越难见到。
最先提出“公园”要求的是来日本居住的外国人。他们将遛狗、逛公园的习惯也带到了日本,可是找来找去,居然只能在泥泞的窄巷小路左躲右闪,实在没有好地方。1866年,英国驻日本大使正式向日本政府提出为在日外国人开辟公园的要求。得到批准后,居住在通商口岸神户的外国人设立了加纳町游园、海岸游园、前町游园等休闲场所;横滨、札幌等地也设立了山手公园、横滨公园等公园。这些公园成为日本城市公园的前身。
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为了全面与国际接轨,开始借鉴欧美国家公园绿地制度。1873年,太政官(日本当时处理政务的最高机构)发布第16号公告,开始设置近代城市公园。根据该公告,东京设置了上野公园、芝公园和浅草公园等。
1889年,日本第一个城市规划“东京市区改正设计”出台。根据该规划,东京规划了49处公园,总面积达330公顷,最终建成了清水谷公园、白山公园等4处小公园,以及一个综合性的大公园——日比谷公园。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人口也越来越多。很多从农村奔向东京的“新市民”,对于乡土的依恋感转化为对绿地的渴望。游走在陌生的城市里,他们需要一片片绿色来缓和心灵的不安。由于很难找到这种地方,有些贫困民众便开始在大街上酗酒闹事,扰乱治安,严重影响了城市秩序。“绿地”开始成为一种涉及市民心理的社会问题。
东京当时的城市设计已经无法满足他们这一要求。为此,日本政府1919年颁布了《都市计画法》,引入了分区规划和土地区划整理制度。其后,确定了土地区划工作中必须保证3%以上的用地为公园用地的规定。
1923年发生关东大地震时,分布于各处的公园发挥了意想不到的重要作用,成为避难所和防火带,保全了不少人的性命。日本人开始认识到,公园绿地不仅仅是放松心灵那么简单,还具有强大的防灾功能。此后,日本制定的东京复兴规划中,各个居住区设置了大量小公园和安全地带,通过宽阔的街道和公园相互连结,构成了防灾型的公园系统。
1932年为了防止大都市的无限制扩张,“东京绿地协议会”正式成立。该会在东京严格划定了1万3600公顷的环状绿带,以控制东京的无限扩张。1933年,各类城市规划和公园规划的技术标准也纷纷颁布。公园按照其功能分为运动公园、自然公园、近邻公园和儿童公园等,各类公园的服务半径、配置手法、设备、面积等相关的标准都被确定下来
随着二战后经济的高速发展,产业和人口向东京聚集,东京的“大城市病”日益严重。用相应的法律来确保公园绿地、控制建设的混乱局面,引导城市空间良性发展显得刻不容缓。在此背景下,日本《都市公园法》于1956年诞生,确定了公园的管理主体和配置标准等。1968年日本又颁布了新的《都市计划法》。
新法明确规定居住区必须设置公园和学校,同时确定了公园绿地在各个地区的建设标准。进入20世纪70年代,东京的环境污染问题持续恶化,民众苦不堪言。日本组织专家仔细研究后发现,城市绿地对减少环境污染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日本于1972年颁布了《都市公园整备紧急措施法》。根据该法,投资额达9000亿日元的公园建设“5年计划”正式启动。此后到现在,东京的绿地面积以每年约10%的速度递增,环境污染大幅好转。
为稳固这一成果,《都市计划法》、《都市公园法》、《都市绿地保全法》和《首都圈近郊绿地保全法》等一大批相关法规陆续出台,形成了完整而长期的绿地保护体制。现在,东京形成了地区公园、近邻公园、街区公园、运动公园、广域公园、综合公园、特殊公园组成的公园系统,总面积达1969公顷,数量达2795处,人均公园面积是上海的11倍。东京的碧水蓝天、有效的避难系统、市民的良好融合度都得益于此。
正如东京坚持的 “绿地是城市活力之源”一样,绿地不仅是点缀城市的“花瓶”,还是城市的净化器与安全阀,是居民共同的“精神休憩地”。所谓“共同”,就是大家都来休息的地方,又不是每一个人可以“任性”休息地方。允许了后者的存续,就会失去前者的存在,“公园”就会变成“私园”。“广场”就会变成“窄园”。这样的理念,值得当今中国借鉴。
● 主要建材价格变化趋势
汉中市钢筋价格变化趋势参考图
(2015年6月~2017年5月)
单位:元/吨
●我市汉台区主要建材价格信息
建筑材料市场参考价格(2017年5月)